【內容介紹】
「生態演替」是一趟必經之旅,但是它的必要條件是擁有感受力的、有情生命的存在。這應該是最起碼的共識,也是所有科學與詩意的核心。
阮文略
~~~~
詩人對各地表發生的事、各生態的演替怎影響着人,走近顧念,就是抱持無窮盡的執著。彷彿明知個人改變不到,文字改變不到,詩改變不到,但仍堅持看過究竟,因為「我們不是顧念看得見的,而是顧念看不見的;原來看得見的是暫時的,看不見的才是永遠的。」
【作者介紹】
阮文略,筆名熒惑,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醫學院)哲學博士,吐露詩社前社長,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著有八本詩集,包括《突觸間隙》、《赤地藍圖》、《菀彼桑柔》、《物種形成》等等,並於報章撰寫專欄。詩作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並散見於各地刊物,參與編輯書寫力量詩選《裁光作紙》。獲頒香港藝術發展獎青年新秀獎、磨鐵詩歌獎2023年度詩人及兩獲「漢語十佳詩人」、青年文學獎冠軍及亞軍、大學文學獎冠軍、中文文學創作獎季軍、李聖華現代詩青年獎冠軍及推薦獎等獎項。
【推薦】
許鞍華 (電影導演)
阮文略的詩,尤其那些長的、瑣瑣碎碎、東拉西扯、你好像不知道他在講什麼、但突然來一句,你就被它打倒了!立刻就感懷身世、或潸然下淚。 我還未弄清楚他是怎樣做到的!!
陳竟明 (生物化學學者)
超級穩定的高潮(climax),進入最大亂度(chaotic),物種多樣性高但互相制衡,形成複雜的系統(Complex);但隨著氣候變化,或者引入外來入侵品種,穩定狀態係會改變的。所以「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
陳芳明 (文學教授)
《生態演替》,寫的是自己的命運,香港的命運,人類的命運。每一首詩,就是一面自我鑑照的鏡子。整冊詩集紀錄著流浪與漂泊,記憶與遺忘。一個人被迫流浪與流淚時,無疑是承擔了許多不可明說的悲傷。
鴻鴻 (詩人)
比起「做詩」,時至今日阮文略更多是「行詩」。走到哪寫到哪,想到哪寫到哪,這讓詩人脫離了概念窠臼,每一首都新鮮,每一首都意外,每一首都是此時此地不可置換的紀錄。
歐贊年 (文化評論人)
看着阮文略這本新詩集的詩,就想起早期神學家保羅寫的「因為我們不是顧念看得見的,而是顧念看不見的;原來看得見的是暫時的,看不見的才是永遠的。」
【目錄】
序詩
序一 許鞍華
序二 陳竟明
序三 陳芳明
序四 鴻鴻
序五 歐贊年
作者序
第一輯 裸地
銀河
在東京的第一夜
在東京的第二夜
大久保
在江之島
路過大阪城
在梅田帶孩子製作玩具車有感
明日環
天王寺動物園的美洲豹之死
既視
天神祭
日矅日在大阪
渡月
黑夜的鴨川
紀念品店的太刀
コエ
今治
第二輯 遷徙
夜航
關於鯨
路
月光
第三輯 定居
父輩書
讀詩以後
有的石頭殺人
劫後
怪夢
看見
物理
普通日子
第四輯 競爭
下武
無題
荒涼
暴雨中聽學生泣訴
月見
火星
鴿子
帖文
戰爭詩二首
重陽
當太陽無所定向
情願
然後
為某個不認識的人而寫
第五輯 反應
散落
壓落
市谷
再世
無題
2024
家四題
完成式
克萊因瓶
測深學
另
無題
最後
生計
小精靈卡牌
夜路
記403花蓮地震
夏
第六輯 穩定
聞訊有人讀我的詩
森與山
琴
夜
歸忘鄉
最後一課
長途
坪洲行
倖存者
過青衣北橋
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