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香港新聞自由在近年急遽倒退,法律風險劇變,採訪空間收窄,公開資訊愈加封鎖,新聞工作者正面對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外在環境嚴峻,但《集誌社》團隊依然相信,新聞的專業與使命從未改變,也不應改變。
《集誌社》一直致力以專業和公正態度,在地報道這裏的人和事。本書為《集誌社》首本結集作品,團隊精選成立兩年多來具代表性報道,涵蓋調查報道、深度專題、人物專訪、法庭特寫以至紀實攝影等六大題材,見證香港社會轉變。
每篇報道背後,都是《集誌社》團隊在現存空間對新聞專業的實踐及嘗試。在變局當中,立足香港,在地記錄。
【作者介紹】
《集誌社》,成立於 2023 年 2 月,由一群資深與年輕傳媒人創立,旨在見證並記錄香港變遷,以專 業及公正態度在地報道,「監察權貴、深入求真」,透過文字、Podcast、影像等方式,深入報道政治 社會焦點議題。聯合創辦人蔡玉玲及雷子樂。
蔡玉玲曾任職鏗鏘集編導、傳真社調查記者,曾獲多項人權新聞獎,2021-2022年哈佛大學尼曼學人。
雷子樂為資深港聞採訪主任,曾任職蘋果日報、香港01、有線電視、 立場新聞等,曾獲多項人權新聞獎。
【推薦】
「這本書收集的報道,見證了過去幾年香港社會的變與不變,見證了一個小型網絡新聞媒體的努 力和堅持,見證了在當下的香港,新聞工作者根據專業理念去報道事實、監察權力,和為弱勢發 聲的可能性。」
—— 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教授 李立峯
「(本書)報道中看到當事人的日常,除了是重重困難、連番挫敗、持續壓抑甚至無可奈何,但同時 也沒忘初衷,直面現實的限制,忠於自己的感覺、想像和盼望,步步前行。讀者初真細讀的話,不 僅看到他人,相信也能從中照見自己、照見歷史。」
—— 退休新聞系教師 杜耀明
「是的,香港的改變很大,但千萬別忘記還有許多人在留守和堅持。最少在新聞自由這方面,我們 還有《集誌社》。他們以行動說明專業新聞工作的社會價值,這本書結集的報道就是見證。 」
—— 專欄作家 梁啟智
「《集誌社》這部結集,如他們的創刊辭所言,就是『監察權貴』的一個記錄。無論是建築物的僭建、 還是權力的僭建,留下來的人都打開手電燈,照清楚每一個躲在角落的真相。有些人物已經快被 遺忘,有些價值可能不被重視,但如果想知道為何仍有許多人在堅持?答案就在這部結集。手電 筒下的八個字:『立足香港,在地記錄』。」
—— 移居海外香港傳媒人 曾志豪
【內容特點】
• 《集誌社》首本結集作品,精選超過 30 篇報道,在地記錄時代變遷
• 六大主題:監察權貴、關注弱勢、後社運年代、法庭內外、社區專題、紀實攝影
• 收錄香港恒生大學商業新聞獎金獎、亞洲出版業協會卓越人權報道大獎得獎報道
• 附「集誌社檔案」補足新聞脈絡與進展,QR Code 連結 Podcast 及延伸報道
【目錄】
推薦序 尊子
推薦序 杜耀明
推薦序 何韻詩
推薦序 Ling is Travelling 自序 集誌社
第一章:監察權貴 深入求真
武林盛舞 | 華服人語:付了學費,無償演出 表演時間被削 期望落空 華豐大火追蹤 | 記者放蛇 揭法團主席涉搞無牌賓館 被踢爆後追出後梯急退款 誰主愛國 | 曾提五大訴求 區選入閘 三會提名人:不知曾有此主張
紅山半島 | 地毯式僭建調查 沿海逾20獨立屋疑向下僭建
科技券調查 | 數據分析3.5萬項目 近2,000項目同批$190,312.5
第二章:為無聲者發聲
院舍調查 |「封閉式」探訪監察難 女兒屁股潰爛 照顧者:活在不安
手缺失 | 我的兒子長了一隻「 叮噹手 」
有條件釋放令 | 撤令難 最長持令23年申撤銷不獲批 有病人四度上訴失敗 逆權車手 | 送遞員「表姐」入稟追薪記 奪回僱員身分
冧天秤工傷 | 陌路人贈平安符、師生鼓勵 撫平患癌遺孀哀痛
圖輯 | 為盲人製拐杖26年 失明廠東被逼遷後 嘆難敵貴租
第三章:後社運年代
他們好嗎? | 簡約快樂 何韻詩:all the world’s a stage
被捕者前路 | 入獄被踢出校 出獄重考同一大學 需歷8年完成一學位 後社運時代 | 工會解散 經濟不景 清潔、外賣、國泰工運無聲
大專學界 | 終止連續3年斷莊潮 浸大學生會冷風下「 盡做 」
圖輯 | 六四35 香港人是如何在23條下悼六四?
第四章:法庭內外
721非白衣人案 | 子判囚31個月 父借歌寄意:You Will Never Walk Alone 47人案.李予信專訪 | 苦難3年 讀書、起舞、學拳求精進 「無停過諗點令香港更好」 47人案.求情 | 熱夜冒雨通宵排隊 耳聽社運審訊十年 旁聽師為何堅持? 立場新聞案 | 庭審筆記:新聞第一課
第五章:推土機下
古洞.醬園 | 天然生曬 老牌醬園去與留 悅和覓地遇搬廠阻滯 大坑西邨 | 九旬長者的徬徨 他們需要怎樣的重建政策? 九龍城重建 | 市建局地盤包圍「 御門.前 」 中產業主反抗無效記 深水埗重建 | 全港四分一戰前唐樓 落入規劃範圍
東北遺民 | 馬屎埔最終章 趕在推土機來到前 好好種蕉樹
第六章:紀實攝影
堅守元朗廠房4年 MilMill喵坊搬遷前紀錄
我城傷疤 正生書院最後時光 沖涼房、髮廊、十字架 「禁毒學校」人去樓空
北部都會區 被發展前的紀錄 區選海報勁繽紛
教師 Oyster 由出櫃到平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