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路前行不轉彎》獨立編輯人的故事

數量

簡介

+
我們結集了15位獨立編輯的文章,訴說他們的故事。 作者:呂嘉俊、曾凱鈴、鍾卓玲、陳偉雄、Kris Lau、岑蘊華、黃文萱、阿豆、林逆、張小鳴、K 編、廖詠怡、盧曼思、後話 H 編、Dawn Sze 編者:阿豆 出版社:藍藍的天 出版日期:2025年7月 ISBN:9789887107057

商品詳情

【內容介紹】

我們結集了15位獨立編輯的文章,訴說他們的故事。他們有些人多年來堅守崗位,永不言棄,更多的在這數年間轉移軌道,明知凶險,卻依然 撲進這個摸不透的神祕森林,在艱苦中摸着石頭過河。他們遇到的事,你未必了解,現今的處境,更是不能好好說。 

不能好好說,可能已經說出了很多事情。畢竟,獨立編輯的故事,從來就是反映一個年代、一個社會看不見摸不透的狀況。

【作者】

呂嘉俊、曾凱鈴、鍾卓玲、陳偉雄、Kris Lau、岑蘊華、黃文萱、阿豆、林逆、張小鳴、K 編、廖詠怡、盧曼思、後話 H 編、Dawn Sze

【內容節錄】

藉著出版,我們記錄香港的轉折

15

Dawn Sze

書籍編輯,專責社會與文化書系

從字裏行間,我還是藉着作者的筆觸,觸摸當初自己,以至大眾的小心情,記住了曾經走過的時代。這些心事或者無法再向其他人傾訴,但在出版的世界中,我不孤單。

在出版社工作了幾年後,有一天,上司拋下一道難題,「策劃一本書,題材、類型不限。」當題材與類型不限,唯一的界限被抹掉,我一直細想,究竟最想做甚麼類型的書?

幾經思索,我決定從興趣出發,以流行文化為題,向一直留意的年輕文化評論人邀稿。在那個很多人不聽廣東歌、不看港產片的年代,我們出版了一本關於香港流行文化的文集,剖析《100毛》如何跨媒介變成一道潮流,追溯曾在紅館開騷的陳百祥被大眾嫌棄的軌跡,而當樂迷在亞博追韓流時,重新確認本土文化的重要。

在製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們不只猶述當期流行,更試圖摸索這些喜好與香港之間的關連。明星的崛起與墜落,作品的被熱捧與被冷待,不完全源於受眾的個人喜好,而是與身處的社會與時代有關,一切皆有跡可尋。於是,我們在文案寫道——「香港流行文化重要,因為它訴說一段鮮活的歷史,記錄一座城市的轉折」。

這本書出版後,我有更多機會參與策劃,而在編輯的過程,我逐漸摸索出自己的方向,從文化與議題切入,挖掘屬於這個時代的香港故事。一談到「香港故事」,經年以來有諸多版本——有的從前世談到今生,香港從小漁村演變成國際大都會,卻又繼續以鴨靈號的紅色傳統帆船為這座城市的旅遊象徵;有的則以經濟與旅遊地位定義,指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購物天堂」,以至近年的「亞洲盛事之都」。然而,這些「漁村」、「中心」、「天堂」、「都會」的形容,總難以完整勾勒這座我一直生活的城市。我很想追問,這個城市正在經歷甚麼?香港人的關注是甚麼?

於是,在往後策劃中,我與不同作者、單位合作,探索多元主題。我們結集訪問,了解在地組織如何從下而上回應當區需求,從街坊書櫃至地區故事館,尋找居民能更投入社區的可能;我們也探討動物議題,在家中被善待的寵物,以及在城市被趕盡殺絕的野生動物以外,人與其他物種有沒有和平共處的可能。這些書籍或許無法完全窺見七百萬香港人的心聲,但通過不同的視角,拼湊出這座城市的關注與嘗試,甚至呈現眾聲喧嘩的真象。

隨着世界的急遠轉幾,社會分崩離析,書寫尤是書寫香港雙得不容易。在變幻當中,對於出版團隊,從作者、編輯、設計師,以至宣傳與發行,都像是一項全新挑戰。舊有經驗不足以對應新環境,我們無法重複過去的模式。即使聚焦同一議題,依舊想說香港故事,我們都審要尋找新的切入點,也花了很多時間重新了解讀者群。在日復日的討論、不斷地推倒與建構的過程中,卻又重新確認出版的重要。

就算題材迥異,書寫類型不同,出版物總是與時代與城市緊密相連,必須坦誠直面身處的社會,記錄一群人在一時一地的想法。說是一群人,是指每一種出版物都有特定對象,沒有一本書能滿足所有人的需要;說是一時,是時間本就具有破壞性,隨着時間流逝,曾經存在的關注與情緒,無法被重新認知;說是一地,是指很多想法與情感有着獨特的社會背景,物理上的距離導致對事情的偏差。所有這時在這地最主流的情緒,當我們稍為遠離,就無法想像,更遑論複製——唯獨此時此刻,於這個地方,才有這種共鳴與看見。出版就是在地的記錄與梳理,因而如此重要,甚至帶着一種前所未有的迫切感,以抵抗遺忘與單一。

過去幾年,我與作者、設計師並肩思考,如何透過寫作、設計與策劃,及時回應大眾的需要,誠實記錄香港人面對困局的掙扎與嘗試。我們反覆探討如何書寫、書寫甚麼。我們聚焦大時代中小人物的選擇,談到香港樂壇,拆解數千人擠在銅鑼灣為姜濤慶祝生日背後的集體心情、如何透過流行曲回應疫情的狀況,以至香港的幾次移民潮;我們學習在城市散步,在「香港真係好靚」的口號以外,設計路線,重拾從前被忽視的空間與訊息;我們書寫廣東話,以貼地文字重新思考現在的處境;甚至將視野拉闊至國際,藉着不同的旅程,認識東歐的轉型歷史,也到訪東南亞的幾次大選,從其他國家的經驗尋找啟發。

回顧這些年的出版,每一本的題材各異,初看未必理解當中的關連,但細數曾策劃的書目,總能抓到一條重要的線索,關注始終繫於這個城市與在其中的人,前述流行文化能「記錄一座城市的轉折」,出版也該如此。只是這個「香港故事」,未必跟隨大環境的宏觀敘事,而是微觀地從街角巷尾,凝視小人物的大小心情。就如最近出版的一本書,探討交通迷在城市中的角色,除了負面的定型以外,「迷」的喜愛與執着如何回饋這座城市。

在變幻的時光裏,藉着作者的書寫與研究,設計師的設計與創意,透過白紙黑字的印刷,不僅側寫了時代脈絡,也捕捉了未必張揚的集體情緒,保存了彼時的香港。

在科技發達的年代,資訊看似觸手可及,但網站能在一鍵之間歸於無有,帖文被典藏後無法被重閱,而書籍出版後,雖說經歲月侵蝕,書紙泛黃,但得以在讀者手中流傳。那些稍縱即逝的流行,那些難以言喻的複雜情緒,皆能被永久收藏,待下一個人翻閱,重新讀到一個時代。

每當我重讀當初策劃的書籍,事過境遷,時勢不同,心境與想法隨着年齡不同,許多細節也渐漸模糊。然而,從字裏行間,我還是藉着作者的筆觸,觸摸當初自己,以至大眾的小心情,記住了曾經走過的時代。這些心事或者無法再向其他人傾訴,但在出版的世界中,我不孤單。

 

你可能感興趣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