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這本書是以盧偉力博士涉及喜劇的賞析文字為基礎,加上兩個講座,順應喜劇視野(comic vision)理念與戲劇分析增刪、整合而成,為有興趣朋友提供參考。盧偉力博士九十年代初研究悲劇,由中國古典戲劇入 手,建立了一個「悲情結構」。爾後,在各種評論工作中,亦遇上喜劇。幾十年下來,人生悲喜交錯,漸漸體會到悲劇與喜劇或許是相互補充,相輔相成,融合為上天下地人世生命的究竟探尋必由之路。
【作者介紹】
盧偉力,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榮休副教授,講授劇本創作、電影美學、表演研究等課程。一生從事戲劇藝術,推動香港演藝評論。曾任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藝術顧問。現為新域劇團、香港戲劇工程藝術總監。
【目錄】
前言
第一輯
1 從混亂到秩序——《仲夏夜之夢》
2 談《培爾 • 金特》對我們的啟發
3 《高加索灰闌記》學習札記
第二輯
4 《戇病夫妙計試真情》——角色扮演的趣味
5 《不可兒戲》的喜劇節奏
6 鬧劇並不胡鬧:《一拍兩散偷錯情》導賞
7 跟青年朋友談談性鬧劇——《誰家老婆上錯床》導賞
第三輯
8 《誰遣香茶挽夢回》——失婚婦人愛情輕喜劇
9 《愛情觀自在》導賞
10 成長•愛情• 自我一《讓我愛一次》導賞
11 看三千煩惱絲幽幽出沒——談《長髮幽靈》
第四輯
12 直面人生矛盾的喜劇人——Neil Simon
第五輯
13 香港笑文化生態:喜劇 • 棟篤笑 • 獨腳戲
14 老舍 • 幽默,《開市大吉》
15 中國古典喜劇
附錄
盧偉力戲劇評論
香港話劇團導賞手冊
索引
編校凡例
【內容節錄】
前言
這本書是以我涉及喜劇的賞析文字為基礎,加上兩個講座,順應喜劇視野(comic vision)理念與戲劇分析,增刪、整合而成,為有興趣朋友提供參考。
我九十年代初研究悲劇,由中國古典戲劇入手,建立了一個「悲情結構」。爾後,在各種評論工作中,亦遇上喜劇。幾十年下來,人生悲喜交錯,漸漸體會到悲劇與喜劇或許是相互補充,相輔相成,融合為上天下地人世生命的究竟探尋必由之路。
書中收十五篇章,分五輯,涉及關於喜劇幾方面:
第一輯,社會秩序的失衡與恢復
第二輯,笑、生命力、慾望、性
第三輯,俗世男男女女的愛情
第四輯,直面人生矛盾的喜劇
第五輯,棟篤笑、幽默、中國古典喜劇
喜劇淵源
喜劇歷史久遠,這大概與人類心靈的基本需要,以及生活基本慾望有關。
在古希臘,悲劇(tragedy)發展不久,就出現了喜劇(comedy)。這文化史發展軌跡構成了一個很有意味的對位,對應着人類兩種基本情感向度。悲劇與喜劇,加上文藝復興時期出現的悲喜劇(tragicomedy)、十八世紀出現的正劇(drama),以及由古希臘喜劇發展的鬧劇(farce)、十九世紀的通俗劇(melodrama),可以説戲劇的基本類型已經確立。
有文化人類學者指出,戲劇的產生,是跟上古祭禮有關。無論悲劇與喜劇,都涉及人類的生存,悲劇是死之歌頌,而喜劇是生之歌頌,於是,同是愛情故事,悲劇以情人分離告終,喜劇則以情人結合完結。情人結合,種族得以繁衍,人類的生命力得以延續。這背後有某種程度的「性」的暗示。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384-322 B.C.)在《詩學》中說,喜劇是源於上古的頌陽曲(phallic songs)。所謂頌陽曲,是入們集體的儀祭,歌頌男性的生殖器,這是生命力的禮祭,自然是喜悅的。中國文化,「祖」這個字,左從「示」,是祭台,亦喻天垂象;右從「且」,即是男性陽具的象徵。我們說祖先祖先,其實亦暗喻了生命力(性)的承傳。
古代祭儀後來怎樣發展成為使人笑的表演形式,大概亦不難想像。歌頌生命,除了用崇敬的心情,嚴肅的態度之外,亦自然會作某程度的戲謔,舒緩心理的緊張。
亞里士多德定義悲劇,說悲劇是對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或深度、意義、價值)行動的模仿,那麼,喜劇是對甚麼內容行動的模仿?是否與悲劇相反,對深度(意義、價值)不大、並不嚴肅行動的模仿?
喜劇行動與悲劇行動,形態有甚麼不同,效果有甚麼分別?
西方喜劇傳統源自古希臘,分為舊喜劇(old comedy)和新喜劇(new comedy)兩大類。舊喜劇較帶政治諷刺色彩,而新喜劇則較重視願望滿足(wish-fulfillment),尤其是青年男女的情感慾望,所以新喜劇往往以婚姻作結,因為阻礙有情男女結合的力量(通常是上一代)終於諒解他們了,或終於被消除了。以婚姻作結,亦即是說一個新的社會單位確立了,人類生命慾望得以完成。
古希臘喜劇很着重喜劇主角(comic hero)忽發奇想的「快樂意念」(happy idea),有點近我們現在所謂的「大橋」,但又不止於「橋」,因為「橋」一般來說都有表面的合理性,而「快樂意念」對於明眼人卻是頗為荒唐的。例如用性來作喜鬧劇中心的希臘喜劇《利茜翠坦》(Lysistrata),就有一個使人不敢相信的快樂意念:主角為了使男人停止戰爭,竟召集希臘各族女性,聯合起來,對各自的伴侶實行「性罷工」。這樣的戲劇構想,極盡戲謔之能事,討論的卻是非常嚴肅的主題。
現代論述
1894 年法國人布輪退爾(Brunetiere,1849-1906)發表了《戲劇的規律》(The Law of the Drama)’,提出「意志衝突說」認為戲劇的本質:在展現人的意志與種種阻礙它的東西進行門爭的過程。他更認為根據戲劇裏自覺意志碰到不同阻礙的性質,可以劃分出不同類型的戲劇。
如果阻環是不可克服的,如希臘人所謂的命運,或基督教徒所謂的天意,或一般人所謂的自然定律,就構成悲劇;假使自覺意志有機會取勝,或阻礙的成因是人為的(例如社會習俗),則是正劇(drama)、浪漫劇(romance)或社會劇(social play);假使鬥爭雙方勢均力敵,兩種意對抗,便構成喜劇;假如意志並未遇到很大阻礙,碰到的只是偏見之類,則構成鬧劇(farce)。
布輪退爾的「意志衝突說」着眼從哲學角度看戲劇的本質,並不在意喜劇在形式上、結構上與其他類型的差異,對喜劇效果亦不關心。
戲劇分析,如果就類型的情節、人物、情味、戲劇推進邏輯等入手,是類型評論,亦關乎對戲劇本質的探索,這自十九世紀末以來愈來愈重要。
喜劇形式林林總總,很難簡單定義。但戲劇框架,往往從人生或社會失衡到恢復秩序,而推進過程是恢復和諧,「恢」與「詼」,聲相近,恢復和諧,當可以詼諧復和。
從恢復到詼諧
喜劇是一種多變、不拘一格的呈現與表述態度。喜劇可以是名詞,可以是形容詞,可廣泛地用於任何事件(event),但歸根結底,我們都會還原為觀感,看其可笑與否,評其得失。
喜劇的直接效果在使人發笑,這是眾所周知的。不過,人為何發笑卻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人言人殊。其中對喜劇分析最有參考價值,廣為人知的一篇文章,是法國哲學家柏格森(Bergson,1859-1941)發表於二十世紀
初的《論笑》( Laughter: An Essay on the Meaning of the Comic)。
柏格森從生命哲學入手,提出笑的根由在於物性轉移。他發現當活生生的人,處理成死物,或者死物變成動物:我們都會笑,不過前者我們帶嘲弄感,後者主要是覺得有趣。人作為生物的基本特點是有各種彈性,而當某某人抱住一個意念,一種行為模式,死守不放,就彷彿把自己的生物性壓扁為死物,把這情景置放在一個喜劇框架中,我們就很容易笑。
喜劇是生命之謳歌
在現代戲劇批評,有論者用生命節奏的觀念看悲劇和喜劇。
「喜劇節奏」(Comic Rhythm)這概念,是美國美學家蘇珊 • 蘭姐 (Susanne Langer,1895-1985)在《感受與形式》(Feeling and Form,1953)一書提出的。她認為不同藝術形式關聯不同的情感流程,指出喜劇的根本感覺在於純粹的活力感,喜劇擁抱生命,生命活力張揚、受阻、失衡、重拾、再張揚,這就是最基本的喜劇節奏,所以喜劇是時間化的結構。生命的活力感聚焦在戀愛、結婚、生育這些題材上。它們本身就是生命力的表徵。
謳歌生命,呈現生命活力,世俗聚焦往往在戀愛、結婚、生育這些普遍人生經驗上,因而,有大量喜劇都圍繞這些題材,甚至結尾就是婚禮。
不過,這些經驗在人生中常常因阻礙、壓抑、失落而帶來煩惱、苦悶,甚至極大哀傷,喜劇把這些負面的因素用通俗劇方式排解,往往借助觀眾的良好願望來合理化戲劇行動。因此,喜劇分析其中一個方向,是在心理層面,看其處理甚麼慾望。進一步來看,普遍人生經驗之外,不同政治環境、文化背景、媒介生態,會有不同的生命懂憬,從這方面入手可理解喜劇與時代的關係。
性鬧劇心理學
心理學家弗洛依德(Freud,1856-1939) 認為笑話是人類潛意識壓抑某種慾望的宣洩,並且是一種不會使我們造成傷害的宣洩。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青春期,年輕人對有關性和男女之事的笑話產生濃厚興趣,因為他們開始認識人體生理並體會自己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對異性亦有好奇,甚至亦有一定程度的性的慾念,但在正常情況之下,在現代社會,我們又不能隨便地發洩,於是,種種同伴之間的碰撞,以及性笑話,就或多或少地舒緩了我們的壓抑。
同樣道理,偷情鬧劇,在成人世界所起的作用亦在這裏。每一個成人,生存在人世間,總有各種各模的簡感和幻想,而我們在社會化過程又學習到現代社會必需要一夫一妻,又學習到某些道德規範,例如對愛情要專一,對愛侶要忠心等等。於是不受我們意識所控制的潛意識的情慾與我們意識裏的道德規範、恐懼、不安等等便構成不可避免的衝突。
鬧劇的搞笑,正正可以舒緩這衝突。偷情鬧劇,使我們見證到人性中的情慾以極其誇張的方式表達出來,使我們從嘲弄台上人物的處境中,體會到人類某種內在的荒謬。於是我們知道人類是會犯錯的動物,我們也知道人類是可憐的動物。我們見證到人性之真確,心靈上得到某種救贖,而不用受良心責備而內疚。
用俗語來說,鬧劇使我們察覺到「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在道德上,我們不一定很高尚,但對比起台上的某某,我們卻又是很守規矩了。
除了潛意識的情慾之外,鬧劇也展示了某種人類的侵略性。由於種種侵略的行為都歸結在胡鬧的搞笑處境,也就使我們宣洩了內心的對人性的不安。
鬧劇的人物性格扁平,容易受環境與自己情感所影響,常常處於失控狀態,並走向不可挽救的「災難」。
但是,這「災難」並非是不可解決和避免的,只要我們能在某一個進程中,猛然回頭,一切又會復歸正常。
常常會有人問:喜劇跟鬧劇有甚麼分別?其實可以說很難界定,因為鬧劇也是喜劇的一種,是以低俗來搞笑。不過,從劇作動機來看,簡單來說,喜劇仍然較大程度依據人物性格來推展劇情,而鬧劇往往是人為的,是編劇安排出來的一個又一個人類誇張的搞笑處境。
編劇不拘一格地搞笑,嘲弄台上人物;觀眾在歡笑中重整了自身和世界的關係。這也許就是鬧劇最概括的價值吧。
喜劇視野
喜是生命需要,於是有喜劇。作為文藝形式,在不同年代,不同科技環境,它存在於不同表現媒介。
有學音研究喜劇電影,並從廣泛的論述中梳理出以下六個觀察:
一. 喜劇並不單止只是文學、戲劇、電影、電視的一種類型,更是一種觀察宇宙的方式;
二. 喜劇是擁抱幻想與節慶的戲劇形式;
三. 喜劇與悲劇戲軌常有交叉;
四. 喜劇意味與觀眾有特定關係,一同創造;
五. 真正喜劇的世界,沒有神聖,只有人性;
六. 喜劇是一個文化表述自己的最重要途徑之一。
說喜劇是一種觀察宇宙的方式,是指其態度樂觀,未見果實而活下去,意覺將來而凝望遠方,是混濁中清明自足的視野,類近信念。「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世界的現象歸納呢,是客觀規律呢,抑或只是我們的良好願望?世俗想望,是個人生活順利,倫理秩序井然、社會和諧發展,所以民間希望冥冥中有主宰,有大能者,有超人、俠士,為民請命,救民於水火,懲罰壞人。若世事混亂,失去平衡,俗民都希望恢復秩序。所以有「若然不報,時辰未到」。這是廣義的喜劇視野吧。所以,基督教神學,因着最後審判,可說是喜劇視野的一種。
結語
如果說,悲劇所呈現的,是在一個沒有救贖的世界中人類精神的偉大;喜劇呈現的,是人類同情的愛本身成為世界的救贖;那麼,鬧劇則是把人類生存景況、人性的真確性,用很誇張的方式漫畫化地呈現。鬧劇的救濱力量源自嘲弄、自嘲以及對人性荒謬的同情和體諒。因此,鬧劇不一定像大部份喜劇一樣,以愛作結。
笑,其寶有重大價值。人類情感,喜怒哀樂憂惡懼,有很多種不同組合,又有不同比例,要健康地生存,人類的情感必須要有所宣洩。笑是重要的,通過笑,我們不一定得到教訓,不一定確立某種人生意義,但我們一定得到生命能量。
——摘自本書 P.6 - P.19